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里,明朝在开国之后,先是以南京为都城。明成祖朱棣发动“靖难之役”夺得皇权之后,于永乐十九年(1421年)迁都北京,然后大明的都城就一直在北京了。
《大明地图》上的北京顺天府和南京应天府
其实则不然,先来看几个记载,在明朝官方所修的《大明一统志》与明朝何乔远所著纪传体史书《名山藏》中对“南京”中均这样记载:
……正统中以北京为京师,遂以此为南京。
直肠癌的出现和平时饮食不当有关,部分人平时总是爱吃各种腌制食物,经常大量进食腌制食物,同样会增加疾病患病风险。腌制食物中含有亚硝酸盐,在体内会转化成有致癌性的亚硝胺长期大量进食这些致癌物质,有可能会导致身体变得虚弱,肠道功能紊乱之后直肠部位的病变会比较明显。因此,平时应该注意饮食安全问题,少吃腌制食物。
而明末清初的地理历史学巨著《读史方舆纪要》也这么说:
……正统以后遂以北京为京师,而南京为陪都。
“正统”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,他和成祖朱棣之间隔着仁宗朱高炽、宣宗朱瞻基2位皇帝。至于上述所说的“正统中”,今天已证实是正统六年,即1441年,此时距离朱棣去世的1424年已经有17年之久了。
另外在《明史·仁宗本纪》有这么一段记载:
(洪熙元年)戊戌,将还都南京,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,复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。
意思是明仁宗朱高炽的洪熙元年(1425年)三月,朱高炽下诏都城还于南京,而北京为“行在”,即陪都。
1547年《大明舆地图》中的北京和南京
什么?老子死后,儿子立即就迁都回了南京?如果这么计算的话,到正统年间再迁都回北京,这段以南京为都城的时间长达16年。
那么为什么明仁宗朱高炽在他父亲“尸骨未寒”之时就着急忙慌的迁都回南京呢?
相比朱棣,朱高炽的政治“基本盘”在南京。“靖难之役”之后,直到正式迁都北京的永乐十九年(1421年)的19年间,朱高炽一直生活在南京,特别是在永乐八年(1410年)、永乐十二年(1414年)朱棣亲征鞑靼和瓦剌期间,当时已是皇太子的朱高炽一直以“监国”的身份在南京处理政事,并且保证了朱棣征战之需,朱高炽在南京占据了地利、人和方面的优势。因此,朱高炽初接皇位,无疑会有这方面的考虑。
此外,据明史记载,朱高炽身体较差,已经适应了南京的气候,从这一方面讲,也未必不是他要求迁都的一个原因。
果然,由于身体不好,朱高炽于永乐二十二年(1424年)八月十五日接任皇位,洪熙元年(1425年)五月十二日驾崩,仅当了十个月的皇帝。他驾崩的时候距离他下诏迁都的时间,也仅过了一个多月。
明万历二十三年《天下舆地图》中的北京和南京
虽然朱高炽死了,但是他的诏书已经下了,国家就得执行,哪怕迁都的行为没有进行,大臣及各个衙门仍旧还在北京办公,但是国家的首都已经在南京了,北京仅是“行在”。
朱高炽的“接班人”是宣宗朱瞻基。老子定的政策,儿子当然不能随便更改,虽然名义上都城不在北京了,但是事实上却并没有什么两样,朱瞻基在位期间仍然延续了朱高炽驾崩时的状态,继续把北京当“行在”,留在“行在”办公。
俗话说,名不正则言不顺。有名义上正统的都城,但皇帝及国家办事机构老在“行在”办公也不是个事啊。这种状态终于在明英宗朱祁镇的“正统中”得到改变,朝廷终于正式宣布都城为北京,南京为陪都。
都城名义在南京,事实上在北京的状态长达16年之久。
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?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股票配资不是实盘。
朱高炽洪熙朱棣北京南京发布于:河北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